生物育種是指利用遺傳學、細胞生物學、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方法原理,通過轉基因、基因編輯、全基因組選擇和合成生物學等技術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。生物育種技術體現著當代生物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應用,是發展現代種業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工具。
我國生物育種發展面臨著怎樣的挑戰?端牢″中國飯碗″,生物育種技術將發揮哪些作用?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柳小慶對此進行解讀。
01
我國生物育種產業鏈還需進一步升級
″從技術層面分析,我們現有的育種技術,對某些性狀的培育,比如產量、抗逆性等,已經達到瓶頸,如果不用新技術參與突破,我們種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就會比較緩慢!辶c舉例說,現在的育種中,抗病蟲害和抗耐除草劑這兩個性狀,如果不使用轉基因技術,傳統育種是難以獲得的,所以必須要應用新技術去和傳統綜合育種技術進行融合,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們種業的競爭力。
柳小慶從兩方面分析我國生物育種產業鏈的發展情況:第一,從企業層面來講,目前我們的種業企業總體呈現小而多、研發能力較不足,面對國際大型種業公司競爭力不夠的情況。第二,從科研院校來講,雖然鑒于我國體制特點,科研院校的研發能力很強,傳統育種中很多經典品種都是來自科研院校。但科研院校的不足之處在于相當一部分品種培育出來后,沒有真正投入規模種植,因此科研院校的轉化能力、轉化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。
02
生物育種融合信息技術,打造″理想株型″
當前,我國正在進行第三次種質資源調查,這與生物育種有怎樣的關系呢?柳小慶解釋,不管是基因編輯還是重組,最重要的是對基因進行操作,如果我們連擁有哪些作物優質基因,或者這些基因的具體功能都調查不清楚,就是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″,所以種質資源調查,其實就是給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支撐。比如某些種子里面有很好的資源,那我們把基因轉到現有的主宰品種里面去;或者說某個基因容易感病,我們可在了解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把它編輯掉,這樣我們主宰品種的抗病能力就可獲得提升。
世界種業經歷了原始馴化選育、常規育種、分子育種。近年來,基因編輯、新一代測序等新型生物技術與圖像識別、機器學習等信息技術融合,已推動育種技術進入了″生物技術+信息技術+人工智能″的育種″4.0時代″!迨奈濉逡巹潯毒V要》明確提出,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。對此,柳小慶表示,當今生物學領域誕生出新興的″生物信息學″,可依靠信息技術作大數據分析,把有用的數據進行提取分類,為研究提供指導。在獲得海量基因信息后,從中可將優質基因提取出來構造″理想株型″,為預測好的品種提供強大支撐。
03
面對食品消費更高層次的期待,生物育種能做什么?
不久前,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印發《″十四五″生物經濟發展規劃》,提出順應″解決溫飽″轉向″營養多元″的新趨勢,發展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,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消費更高層次的新期待。對此,生物育種技術如何提供支持?
柳小慶介紹,目前我國試點的轉基因大豆和玉米,主要是抗逆和耐除草劑,這兩個性狀主要是為簡化農業生產、保產穩產服務的。對于營養多元這方面的需求,我個人理解為生物育種的第二代產品,比如國內有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編輯水稻里面的一個基因,培育出吸收鉻比較低或者不吸收鉻的水稻,對我們人體健康大有好處。再比如,華南農大的劉耀光院士,通過生物育種技術讓水稻積累花青素;ㄇ嗨刈鳛楸=∑烦:械某煞,可以為我們健康提供助益,而花青素水稻通過吃飯就可完成保健,不再需要額外補充。
″我本人目前在做的研究也是培育富含花青素和蝦青素的玉米,其中蝦青素抗氧化能力更強,對于玉米的營養附加值也會更高!辶c說,生物育種技術可以讓作物獲得多個性狀,也就是說我們既可以提升作物抗逆性又能夠賦予它更多的營養價值,既提升農產品的″質″又提升″量″。